注解病脉指反映疾病的脉象。但要注意排除正常生理变化范围及个体生理特异。如洪数的脉,对于正在进行剧烈运动的人来说,乃是反映当时的生理状态。[1]病脉为反映疾病的脉象。与平脉、正常脉相对。《黄帝内经素问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183;三部九候论》:“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参考资料[1]高忻洙,...
病脉指反映疾病的脉象。但要注意排除正常生理变化范围及个体生理特异。如洪数的脉,对于正在进行剧烈运动的人来说,乃是反映当时的生理状态。[1]
病脉
病脉 反映疾病的脉象。与平脉、正常脉相对。《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 作者:
病脉
际 病脉。脉经。脉入鱼际者遗尿。脉出鱼际者。逆气喘息。 外内久新病。脉经。脉浅滑坚者。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而涩者。谓之久病。脉浮滑而疾者。谓 之新病。六病脉。脉经弦紧滑涩浮沉。此六脉为残贼。能为诸经作病。 《脉确》
主诸病脉
外邪兼见脉。浮紧主风寒。浮迟主风寒。浮缓主风湿。浮细主风湿。沉迟主寒湿。外邪内邪兼见脉。浮洪主风火。 浮数主风火。浮弦主风痰。浮滑主风痰。风热。浮长主风热。风痫。迟滑主胀。迟涩主瘕。紧滑主吐。紧涩主痹。缓滑 (主)热中。气虚脉。滑主气虚
可治病脉
脉经。凡脉浮大数勤长滑为阳。沉微弦弱短涩为阴。阳病见阴脉者。过也。阴病见阳脉者。顺也。按脉之说。本仲 景伤寒论。在伤寒症。则阳病见阳脉者顺。阴病见阳脉者亦顺。若内伤病。阴病见阳脉者。又为逆也。经曰。阴病而阴 脉大者为逆。如虚劳失血之病。
诸可治病脉
脉沉滑者生。 消渴脉数大者生。沉小者亦生。 消痹脉实大。病久可治。 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 积聚。脉坚急强者生。 腹胀满。脉浮大者生。 水病脉浮大者生。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 病泄。脉缓时小结者生。 肠下白沫。脉沉者生。肠下脓血。脉
高血压病脉诊研究进展
作为该病病情诊查及治疗改善的依据。李果刚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68例寸口六部脉图心功能观察分析提示:高血压病人多呈弦脉,且自身六部脉及各证型问脉力具有特异性,外周阻力增加及动脉顺应性减退是高血压病的特点。王小娟等。对17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
湿病脉证第二
此。脉如故。即下文之伏脉也。犹言脉 伏如故。而反加弦之谓。夫弦为紧滑之合脉。紧为寒。滑为湿。寒湿伏于下。则阳热之不解于上可知。故曰 者。言病之已成也。此发汗而病不理之变动又如此。全条总言寒湿病之常变。亦之正病也。 八条 病有炙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 而悸。(一云躁。) 266.本太阳病不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 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四十。(用前第二方。) 257.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 更发热也。 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
[卷十三脏腑总论]五脏病脉
肝病脉。来实而益滑。如循长竿。心病脉。来累累连属。其中微曲。脾病脉。来实满稍 数。 《普济方》 明·永乐四年 朱梓 公元1406年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36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一云设脉浮复紧) 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 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363.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方一。 桂枝(去皮,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六。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七。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
[卷二]辨可汗病脉证篇
曰:丸散仅可从权,随证则不如汤。 @@@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耳,设利者为大逆,□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 浮当以汗解。 【注】 脉浮大,属表未解,虽有便□里实,亦不可利下,何以故?因脉浮也。当先解其外, 表解热除,内外和谐,而大
[卷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脉紧则阴气生。 阴阳气平。两无偏胜则愈。故曰。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汪氏云。脉紧则愈。补亡论。阙疑。常器之云。一本作脉去则愈。郭白云云。千金作坚者则愈。无脉字。 是误以脉紧为去。为坚者。或漏脉字。或漏者字。当云脉紧者则愈。愚今校正。当云脉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脉养之。三月始胞。手厥阴心包 脉养之。四月形体成。手少阳三焦脉养之。五月能动。足太阴脾脉养之。六月筋骨立。足阳明胃脉养之。七月 毛发生。手太阴肺脉养之。八月脏腑具。手阳明大肠脉养之。九月谷气入胃。足少阴肾脉养之。十月诸神备。 足太阳膀胱脉
[卷上]痉湿病脉证治第二
诊之。其脉必浮而不沉。缓而不弦矣。乃其脉 如故。而反加伏弦。知其邪内连太阴。里病转增。而表病不除。乃痉病诸证中之一变也。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紧如弦。即坚直之象。李氏曰。上下行者。自寸至尺。皆见紧直之脉也。脉经亦云。痉病脉坚伏。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脉浮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阳气削弱。其脉 则弦。又少阳之主脉亦弦。病疟之人。受邪而不能推出。阳气既已削弱。况少阳系三阳之枢。为卫气起伏升 降之路。是卫与邪相角于少阳之部。而寒热渴呕之诸症见焉。故疟脉自弦也。热势躁急。故弦数之脉多热。 寒气痿顿。故弦迟之脉多寒。二句是
[卷四方脉总论]九道病脉
不消化。为伤暑。 促经并无文。释曰∶其促有五。一曰气。二曰血。三曰饮。四曰食。五曰痰。但藏热 则脉 结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释曰。气寒脉缓则为结。数则为促。虽缓数不 同。 散经无文。释曰∶六腑气绝于外。则手足寒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
[卷五]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脉 微则恐又为上文不可发汗之亡阳脉矣。为之如何。不知少阴病。其脉自微。方可谓之无阳。若以寒邪极盛之紧 脉。忽见暴微。则紧峭化。而为宽缓矣。乃寒邪弛解之兆也。曰手足反温。则知脉紧下利之时。手足已寒。若 寒邪不解。则手足不当温。脉紧不当去。因脉
[卷二]痉湿病脉证第二
脉行。应脉大。今不浮大而如故。反伏弦 者。则是风犹郁在肝而自病。其所合之筋脉已成痉矣。此条暴胀之先。不见叙 症。遽曰欲解。必有所解之病在也。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 〔衍义〕痉病由风寒互为之。重感于邪。寒脉则紧。风脉
辨上焦病脉证并治第六
态恰如痴而呐语。此为痫哑也。病患体倦乏 气力。其声如隔壁而语。此为病末。以血液竭故也。病患身热。脉数而呕者。为胃热所致也。若身冷脉沉者。胃寒令然 也。病候。有声而无物。名曰呕。无声而有物。此为吐。若脉滑为痰饮。脉弦为虫动。虫动所致。宜安蛔汤
[卷三方脉总论]七表病脉
蓄血。为经闭。为鬼疰。为血气俱 实。 滑散。为瘫缓。滑大。为结热。滑实。为胃热。和滑。为妊娠。滑而大小不匀。必吐。 为病 实为热。为呕。为痛。为气塞。为喘嗽。为大便不禁。 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寒。为腰痛。 弦为寒。为痛。为饮。为疟。为水
[卷三方脉总论]八里病脉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之。复不能摄以伏之。则神浮气张。而脉大矣。此句是就其脉之外面上面而言。极虚句。又推 开脉大。另就脉之里面底面而言。犹云平人浮取而大。沉取而虚。固是劳脉。若平人浮之虽不见大。单是沉 之而脉见极虚者。亦是劳脉。盖既为无故之平人。安得极虚至此。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小便即难。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脉何以知脏腑之病也?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即有热,迟即生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别知脏腑之病也。 脉来浮大者,此为肺脉也。脉来沉滑,坚如石,肾脉也。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脉来疾去迟,心脉也。脉来当见而不见为病。病有浅深,但当知如
[卷上]诊病脉法
左手脉横在右。右手脉横在左。脉头大者脐上。脉头小者脐下。 《察病指南》 宋 施桂堂 公元960年—1279年
[卷三十九门]病脉法
脉经云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为难治夫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家其脉伏 坚直上下腹暴胀大为欲解脉反伏弦者病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按证属风寒湿所伤有汗者脉必浮缓无汗者脉必浮紧若其脉沉细者湿所伤也坚直上下行 皆紧之象也发汗已如蛇亡津液而无胃气
[卷上]定四肢病脉
冷脉洪时。病死须知不用疑。忽见遍身如火热。脉沉强冷得生稀。见伤寒四肢俱冷。其脉沉细顺也。阴病之 脉洪大者。即是阴阳相反。而有此候。难治。其身如火。头痛燥渴。脉洪大者顺也。其老者伏沉。小者阳中见阴者难治。 此乃反脉也。 《订正太素脉秘
[卷下]诊妇人病脉生死诀
坚牢者凶。寸口脉沉微。附骨不绝者生。涩 疾不调者死。 妇人已产。脉沉小实者吉。浮虚者凶。 妇人产后热病。脉细四肢暖者生。脉大四肢冷者死。 治蓐脉缓滑沉小细者生。实大弦急坚牢者死。 《察病指南》 宋 施桂堂 公元960年—1279年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作太阳病处治。虽病已多日。不问其过经已未。而尚见此脉此证。仍可作太阳病处 治。〔柯〕凡言太阳病者。必据此条脉证。如脉反沉。头不痛。项不强。不恶寒。是太阳之变局矣。仲景立六经 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证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看诸
[卷之一]五用乖违病脉
仆坠下,脉则细滑;折伤损,瘀血在内,疝瘕癖,五内作痛, 脉皆弦紧;中寒结,脉则迟涩;五积六聚,食饮痰气,伏留不散,隧道节滞,脉皆促 结;三消热中,尺中洪大;癫狂神乱,关上洪疾;气实脉沉,血实脉滑,气血相搏,脉亦沉 实。妇人妊娠,脉则和滑;
[卷五]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原注】下利 者。先煎芍药三沸○成本。无下利云云九字注文。) 〔程〕前条之行大黄芍药者。以其病为太阳误下之病。自有浮脉验之。非太阴为病也。若太阴自家为病。 则脉不
[卷一]阳明热病脉证
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注】太阳已罢,而传阳明不传少阳,亦未入腑,其热渐深,表里俱热,为阳明经热 病也。白虎热阳明,谓白虎汤主治阳明热病也。脉长洪,谓阳明之热脉也。烦躁口渴,引 饮汗出身热,不恶寒反恶热,皆谓阳明经热病
[卷二]辨可下病脉证篇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双弦,谓左关、右关,皆见弦脉也。左关脉弦,肝本脉也;右关脉弦,本刑土也。弦 者,饮也;迟者,寒也。心下□者,是肝邪挟寒饮而伤胃,故不可下,乃生姜泻心汤 证也。若脉
[卷十五]辨可下病脉证篇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双弦,谓左关、右关皆见脉弦也。左关脉弦,肝本脉也;右关脉弦,木刑土也。弦者,饮也;迟者, 寒也。心下硬者,是肝邪挟寒饮而伤胃,故不可下,乃生姜泻心汤证也。若脉大
[卷一]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注】中风谓风伤卫之病也。头疼发热,恶风恶寒,干呕,中风之证也。浮紧,寒伤 营之脉也。身疼痛,寒伤营之证也。今以中风之病而得伤寒之脉与证,更兼不汗出之表 实、内热之烦躁也。伤寒,谓寒伤营之病也。 身重不痛,乍
[卷之一]九道病脉
脏气绝于内,则下利不禁,甚者不仁,其脉 皆散,散则不聚,病亦危矣。 革为满,为急,为虚寒相搏,妇人半产漏下。 释曰∶革者革也,固结不移之状。三部应之,皆危脉也。 代者,一脏绝,他脏代至。 释曰∶代,真死脉,不分三部,随应皆是。 如前所例,皆
[卷三]温病脉法解
凡脉来盛去微,如人喘状者,是邪气由表薄里之象;若又动数不均,则薄里尤急,即初 大渐 小之厥脉也。伤寒得之为恶寒甚而热多者以此。今病过数日,不见此二脉,知其邪将衰,不 能薄里,不薄里必还表,将汗之兆也。然亦有不薄里又不还表,逗留半表里间而脉如
[卷十五]辨可吐病脉证篇
,治病之大法。谓春宜于吐者,是象天之春气上升以立法也。然凡病有当吐者则吐之, 又不可一概而论也。 【集注】程应旄曰∶吐法从升,有发陈之义,故曰∶春宜吐。 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注】凡用吐汤,原以去上焦之邪,中病即止,若病去而
[卷二]辨可吐病脉证篇
按之反有涎唾者,知有寒痰在胸中也。下利脉迟,寸口惟滑者, 为膈上实,故吐之则利自止也。 @@@ 病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 之。 【注】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者,以寒邪结气,结在胸中,阳气不能
[卷一]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注】脉大腑阳明,谓热邪入腑,阳明当脉大也。曰胃实,曰大便难,曰脾约,谓腑 病受邪之不同也。脾约者,太阳阳明也。胃实者,正阳阳明也。大便难者,少阳阳明也。 皆为可下之证,
[卷二]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
皆病,气血并伤,而为强急反张之证也。风湿俱有,故为 痉之具证也。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注】 太阳病发热,脉当浮大,脉若沉细,兼少阴也。今发热脉沉细,而名曰痉者,何也? 以其已病痉证,而得沉细脉,不可名太阳、少阴伤寒之脉,
[卷二]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者,谓感有风寒,而脉惟自弦也。于是脉既有一定之像,而兼数为热,兼 迟为寒,此其大纲也。 尤怡曰:疟之舍固在半表半里之间,而人之藏则有偏多偏少之异,故其病有热多者, 有寒多者,有里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当各随其脉而施治也。 周扬俊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名曰酒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疸者,或无热,请言,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
新华社太原11月29日电(记者 马晓媛)近日,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南张村糖尿病患者丁青在乡卫生院购买了两个月的治疗药物...
“现在乡镇医院B超室、X光室、专科大夫样样都有,看病便宜不说,而且少了往返奔波之苦。”11月21日,盐池县高沙窝镇高...
揭牌仪式现场。 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邵志权)10月10日上午,宁夏闽宁智慧农业扶贫产业园内,宁夏禽病综合防控与净化...
9月2日,宁夏银川女子强制戒毒所与宁夏第四人民医院启动结核病防治合作,至此,女子强制戒毒所已与宁夏宁安医院、银川市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