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中府:1.人体器官名;2.经穴名;3.五脏[1]。人体器官名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183;中府中府为人体器官名,即胃[1]。出《黄帝内经素问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
中府:1.人体器官名;2.经穴名;3.五脏[1]。
中府为经穴名(Zhōngfǔ LU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阴肺经。肺募穴,为手、足太阴交会穴。中:中气;府:聚集。手太阴脉起于中焦,穴当中气聚汇之处,故名[1]。别名膺俞、膺中俞、府中俞。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胸前神经分支,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
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图)
位于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仰卧取穴[1]。
仰卧位,在胸壁的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距胸骨正中线6寸处取穴。
位于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仰卧取穴[1]。 `
[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胸腔[1]。
中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肌筋膜、胸大肌、胸小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分布着锁骨上神经中支,胸前神经的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神经中间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肩峰动脉的终末支穿胸肌及其筋膜至皮下组织及皮肤。胸肌筋膜覆盖于胸大、小肌,两肌之间有来自臂丛的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支配并营养此两肌。
肺之募穴;手、足太阴经之交会穴。
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
有清宣上焦、疏调肺气作用[1]。
主要用于胸肺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胸痛、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肺脓疡、嗳气吞酸、不欲饮食、腹胀、喉痹及肩背痛等[1]。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2.肺结核、肺与支气管疾患,常可在此穴出现压痛,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剌法: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1.0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可灸。[1]
1.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2.向外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 3.针尖不可向内斜刺,以免误入胸腔,刺伤肺脏。
本穴配大椎、孔最治肺炎;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1]。
中府配肺俞,为俞募穴配穴法,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咳嗽。
中府配复溜,有生津润燥的作用,主治肺燥热咳嗽。
中府配意舍,有降气宽胸的作用,主治胸满。
2.《备急千金要方》:中府、阳交,主喉痹,胃满塞,寒热。
中府指五脏,与外府(六腑)对举。[1]
中府
中府 ①人体器官名,即胃。出《素问·离合真邪论》。 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膺俞、膺中俞、府中俞。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募穴。手、足太阴之会。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胸前神经分
风中府
风中府 即中腑。见《普济本事方》卷一。详中腑条。 作者:
五、邪风中府卒然昏噤
作反侧之状。余曰:瘫则瘫矣,然邪风中府,非续命汤所能疗,必先用三化汤下之,然后可疗,盖有余症也。南医意不谓然,曰:下之亦恐不动。余曰:下之不动,当不业此。因立进三化汤留南医共守之。一饭之际,病者欲起,肠中漉漉,大解秽物数次,腹小而气定,声
府中俞
府中俞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中府。参见该条。 作者:
膺中俞
膺中俞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中府。见该条。 作者:
肺结核的挑割疗法
病因见肺痨 穴位:结核穴 厥阴俞 肺俞 中府 云门 操作步骤:常现消毒上穴位,厥阴俞透肺俞、中府透云门穴,埋入羊肠线。20天后改埋膏盲、肺俞穴。作者:
膺中外俞
膺中外俞 指云门、中府穴。《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类经》注:“膺中外俞,云门、中府也。” 作者:
膺俞
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王冰注:“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见中府条。 ②前胸两则的穴位。《素问·气穴论》:“膺俞十二穴。”王冰注:“谓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则十二穴也。” 作者
肺募
肺募 ①指中府穴。《难经》:“肺俞在背第三椎,募在中府。”见中府条。 ②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小儿暴痫,……若腹满短气转鸣,灸肺募,在两乳上第三肋间宛宛中,悬绳取之,当瞳子是。”在前胸第二肋间隙,约距胸正中线1.5寸处。主治癫痫等。艾
府
府 ①同腑。《素问·金匮真言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为阳。” ②指气血汇聚之处。《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王冰注:“府,聚也。言血之多少皆聚见于经脉之中也。”《素问·经脉别论》:“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卷二治例]杂病
有痰、气虚、阴虚。 灸中府、云门、天府、华盖肺俞。 《针灸聚英》 明·嘉靖八年 高武 公元1529年
[卷四·附方穴图十四经穴歌一]手太阴肺经
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孔最尺泽穴,列缺经渠太渊好,鱼际少商如韭叶。 《针灸神书》
恶心
痰、热、虚。 辛散 皆用生姜,随证用药。 灸 呕吐恶心,胃俞、幽门、商丘、中府、石门、膈俞、阳关。 《杂病治例》
[卷十二针灸门]胆虚
治胆热。呕逆上气。穴中府 治胆虚。穴三阴交。灸各三十壮。 《普济方·针灸》 明·永乐四年 朱梓 公元1406年
[脏腑联系分合详说]肺脏诸穴歌
手太阴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下尺泽,孔最见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经络汇编》 明·崇祯元年 翟良 公元1628年
[外科卷下骨度尺寸]肺经穴歌
条文: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 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 《医宗金鉴》 清 吴谦 公元1742年
[卷上肺经第一]肺经诸穴歌
手太阴,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下尺泽,孔最见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医学指归》 清 赵术堂 公元1851年
[卷之六经穴发明]经穴歌
手太阴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直出大指终,络 过阳明大肠接。 《古今医统大全》 明 徐春甫 公元1556年
[卷三肺脏经文]肺经穴歌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 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刺灸心法要诀》 清 吴谦 公元1742年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取孔穴法第一]胸博第四行六穴第十四
云门在巨骨下气户两旁各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 中府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 周荣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胸乡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中。 天溪在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 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举臂取之。 《千金翼
[卷二十九针灸上]胸博第四行六穴远近法第五
云门,在巨骨下挟气户两旁各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中府,在云门下一寸。 (又云∶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周荣,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 取 之 取之。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举臂取之。 《备急千金要方》
喘息的挑割疗法
病因见哮喘 穴位:华盖 中府 定喘 大椎 身柱 膻中 肺俞 丰隆 天突 璇玑 操作步骤:取穴分为3组:①华盖、中府、定喘;②大椎、身柱、膻中;③肺俞、丰隆、天突、璇玑。局部消毒后,用刀尖切开穴位处皮肤,
[卷一正人胸膺图]胸博第四行六穴
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壮。主胸胁支满,不得俯仰,咳唾脓,咳 逆上气,呼吸多唾泽沫脓血,饮食不下。 《西方子明堂灸经》 元·至正末年 不详 公元1368年
[卷之三周身折量法]膺部四行十二穴
气户两旁二寸分,巨骨之下寻云门。云下一寸是中府,周荣穴下六分中。胸乡天并食 窦,各下一寸六分同。 《针灸大全》 明·正统四年 徐凤 公元1439 年
[针灸资生经第四]胆虚(胆热)
中府、治胆热呕逆上气。(铜见肺气。)胆虚、灸三阴交各二十壮。 《针灸资生经》 南宋·嘉定十二年 王执中 公元1220年
胸第三侧线
胸第三侧线 经穴定位线。从锁骨下凹处下行,距胸正中线6寸,为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经过处。分布有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各穴。 作者:
肩内髃
肩内髃 经外穴名。见《经外奇穴汇编》。在胸壁外上方,中府穴外侧0.5寸处。主治肩臂疼痛。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作者:
[卷之下周身经穴相去分寸歌]肺经
太阴肺兮出中府。云门之下一寸所。云、门气户旁二寸。人迎之下二骨数。天府 腋下 陷中勘。太渊掌后横纹端。鱼际节后散脉间。少商大指内侧寻。一十一穴凭君算。 《针灸问对》 明 汪机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
手太阴肺经穴
手太阴肺经穴 归属于手太阴肺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手太阴肺经所属穴计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共十一穴。 作者:
[卷二经脉第十]附肺经诸穴歌
(照马氏补辑) 手太阴。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下尺泽。孔最见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 韭叶。(古离爪甲如韭今如米许)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清 张志聪 公元1672年
[卷之二十二经脉起止]肺经穴歌
\r肺经穴图\p06-d37a1.bmp\r 手太阴经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大渊涉鱼际直出大指端内侧少 商如韭叶 《神灸经纶》 清·咸丰六年 吴亦鼎 公元1851年
手太阴标本
手太阴标本 解剖结构名。指六经中之一种标本。《灵枢·卫气》:“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马莳注:“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 作者:
[卷二十一引痘略]铜人面图
\r图\pyfxb36.bmp\r 手太阴肺经,中府至少商。手厥阴心包,天池至中冲。 手少阴心经,极泉至少冲。足少阴肾经,涌泉至俞府。 足太阴脾经,隐白至大包。足厥阴肝经,大敦至期门。 《验方新编》 清 鲍相璈 公元1644
[卷一下]五脏募穴
中府(肺之募)巨阙(心之募)章门(脾之募)期门(肝之募)中脘(胃之募) 按难经云。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腹曰阴。募皆在腹。)东垣曰。凡治腹之募。皆为 原气 合。及诸脉之募者。必危。 《针灸聚英》 明·嘉靖八年 高武 公元
肩周炎的刮痧疗法
1、颈部:哑门、风池、大椎 2、肩背部:肩井、天宗 3、胸部:中府、云门 4、上肢部:肩髎、肩贞、臑会、臂臑、外关、曲池、合谷 5、下肢部:足三里、条口 作者:佚名
[卷之一]经穴起止歌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足胃厉兑头维三,脾部隐白大包四。手心少冲极泉 来, 胆家窍阴童子,厥肝大敦期门已。十二经穴始终歌,学人铭于肺腑记。 《针灸大全》 明·正统四年 徐凤 公元1439 年
[卷之下]膺部四行十二穴
气户两傍二寸分巨骨之下寻云门云下一寸是中府周荣穴下六分胸乡天溪并食窦各下一寸六分 同 \r膺部四行之图\p06-d36a42.bmp\r 《杨敬斋针灸全书》 明·万历十九年 陈言 公元1591年
[卷一]十二经穴周流歌
中府为初注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商阳复向迎香走,香接头维至库房,维下降兮 趋厉兑,兑传隐白至胸乡,隐白上升达大包,大包仍续极泉场,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 连即小肠,泽会听宫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阴强,至阴斜出涌泉底,泉穴还归府脏, 府天池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十二经穴周流歌
, 至阴斜出涌泉底,泉穴还归腧腑脏,腧腑天池横络截,池出中冲心主张, 中冲并与关冲合,关冲宛转丝竹傍,丝竹更贯胴窌穴,瞳窌下入窍阴方, 窍阴横亘大敦井,敦上期门肝脉当,期门厉遍还中府,经络周流仔细详。 % 《医宗金鉴》 清 吴谦
[卷上肺经第一]分寸歌
太阴肺兮出中府,云门之下一寸许,云门璇玑旁六寸,巨骨之下二寸数,天府腋下三寸求,侠白肘上五寸 主,尺泽肘中约横文,孔最腕上七寸取,列缺腕侧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主,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 举,少商大指端内侧,相去爪甲韭叶许。
[卷三群书汇粹]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
(从胸至手。左右二十二穴) 肺起中府三肋间上行寸六抵云门腋(下)三(寸)动脉求天府。侠白肘端五寸论尺泽肘中约 纹是 。孔最腕上七寸取。列缺去腕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主。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 。少商大指内侧端。相离爪甲如非耳
十二经穴起止歌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足胃厉兑头维三脾部隐白大包四膀胱睛明至阴间肾 经涌泉俞 府位心包中冲天池随三焦关冲耳门继胆家窍阴童子厥肝大敦期门已手心少冲极泉来小肠少 泽听宫去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清·康熙前 不详 公元16
[卷之下]经穴起止歌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足胃属兑头维三脾部隐白大包四膀胱睛明至阴间肾经涌泉俞 府位心包中冲天池随三焦关冲耳门继胆家窍阴童子厥肝大敦期门已手心少冲极泉来小肠少 泽听宫去十二经始终歌学人铭于肺腑 《杨敬斋针灸全书》 明·万历
[卷三·取穴]肺经图(注)
手太阴肺经图\pn-n9.bmp\r 中府(云门下一寸六分。)云门(巨骨下二寸。)天府(腋下三寸。)侠白(肘上五寸 。) 渊(掌后横纹头。)鱼际(大指本节后内侧白肉际。)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角韭叶许。) 《厘正按摩要术》 清 张振鉴
[卷六论治补遗]胸胁痛
胸中引胁下空痛者。肝虚。也引小腹痛者肾虚也引背胛臂廉皆痛者心火盛也。引胁肋髀外皆 痛者。肝木实也。又有痰结停饮血瘀气滞者。此皆实症也。惟作劳之人。胸痛引背。食少倦 怠。遇劳频发。此为脾肺虚宜培元气若怯弱咳嗽痛引胸中云门中府者防肺痈之
[针灸资生经第二]定发际
毛齐至天牖穴。 即 无毛根。如何取穴。答曰、其毛不可辄定。大约如此。若的的定中府正相当即是。侧相去各 二寸。 此为定穴。(下云。两眉中直上三寸为发际。后大椎直上三寸为发际。) 《针灸资生经》 南宋·嘉定十二年 王执中 公元1220年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十二经起止歌
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胃起承泣终厉兑,脾起隐白大包乡。 心起极泉少冲止,小肠少泽止听宫,膀胱睛明止至阴,肾起涌泉俞腑终, 包络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止竹空,胆瞳子□止窍阴,肝起大敦止期门。% 《医宗金鉴》 清 吴谦
[卷之三经络第三]经穴起止一首(同前)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足胃厉兑头维三。脾部隐白大包四。膀胱睛明至阴 间。 肾经涌泉俞府位。心包中冲天池随。三焦关冲耳门继。胆家窍阴瞳子。厥肝大敦期门至。 手心少冲极泉来。小肠少泽听宫去。十二经穴始终歌。学人铭于肺腑记。
[卷之六经穴发明]五脏募俞穴
(募皆在腹,俞皆在背。) 中府(肺之募)巨阙(心之募)章门(脾之募)期门(肝之募)中脘(胃之募) 肺俞(三椎下各寸半)心俞(五椎下各开寸半)肝俞(九椎下各开寸半)脾俞(十一 椎下各开寸半)肾俞(十四椎下各开寸半) 《古今医
[卷六]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足胃头维、历兑三,脾部隐白、大包四,手心 极泉、少冲来,小肠少泽、听宫去,膀胱睛明、至阴间,肾经涌泉、俞府位,心包天池、中 焦关冲、耳门继,胆家瞳子、窍阴,厥肝大敦、期门至,十二经穴始终歌,学人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