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普陀区是上海市辖区之一,地处上海市区西部市郊结合部。位于东经东经121°39’,北纬31°25’,区域面积55.53平方公里。东距铁路上海站3.2公里,东南距市中心人民广场5.1公里,西南距虹桥机场8.8公里。区境西、北和嘉定、宝山区相接,东、南和闸北、静安、长宁、闵行等区毗连。普陀区是上海市西部的水陆交通要道。吴淞江(俗称苏州河)横贯全境,是西连太湖流域,东通黄浦江、长江的内河航道。19世纪末叶。中外商人凭藉吴淞江水运之便,纷纷在两岸兴建工厂,促进了境内经济的发展,逐步成为上海著名的老工业区。截至2015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28.80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89.47万人,外来人口34.35万人。以境内普陀路而得名,境内有苏州河横穿。
建置沿革
?唐代以前区域部分地区就已成陆。 唐天宝十年(751年)置华亭县。
普陀区 元二十八年(1291年)置上海县,现区南境属之。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置嘉定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宝山县,现区北境属之。 直至19世纪末,区域仍以西浜、李家浜、木渎港、蔡家浜、虬江等一线为界,南北分属上海县高昌乡、法华乡及宝山县真如乡、彭浦乡。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列强通商口岸。嗣后列强强占租界,且多次扩大区域,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区境苏州河以南之大部分地区被列强辟为公共租界,开始了城市化进程,逐步成为上海市区的一部分。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后,今区境之地,除公共租界外的其他地区分属闸北、彭浦、真如、蒲淞、法华等区。抗日战争期间,汪伪政府接管公共租界,重新划分政区,并在上海设立31个警区,苏州河以南之地被划为第十三警区,由普陀路警察局管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基本按旧时警区地段设区,苏州河以南之地域为第十三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改称普陀区,区公所设在安远路玉佛禅寺内。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月底成立普陀区接管委员会。 1950年6月28日,成立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划入苏州河以北、中山北路以南地域。 1956年,后又陆续划入真如、大场、西郊、宝山等区县部分地域。 1984年与1992年,分别划入嘉定县的真如镇和长征、桃浦2个乡,至此普陀区的区境面积为55.53平方公里。 1959年,正式定名为街道办事处,年内,区行政区划为7个街道,即宜川新村、普陀路、林家港、东新村、沙洪浜、胶州路、曹杨新村街道。 1963年5月,区辖属街道调整为8个,建立中山北路街道。 1964年,区辖街道调整为9个,建立朱家湾街道。 1982年2月,从宜川新村街道划出部分地区,建立甘泉新村街道,从曹杨新村街道划出部分地区建立曹安路街道,此时,区辖街道调整为11个。 1984年11月,嘉定县的真如镇划入区境,区行政区划为11个街道1个镇。 1987年7月,由于境域扩大,建立沪太新村街道。同年10月建立石泉新村街道,区行政区划为13个街道1个镇。 1991年9月,撤销普陀路、胶州路街道,建立长寿路街道;撤销甘泉新村、沪太新村街道,建立甘泉路街道;撤销朱家湾、石泉新村街道,建立石泉路街道,区行政区划为10个街道1个镇。 1992年7月,嘉定县的长征、桃浦2个乡划入区内,区行政区划为10个街道、1个镇、2个乡。 1993年3月,东新村街道更名为东新路街道。 1994年5月,沙洪浜街道更名为白玉路街道。同年12月,撤销长征、桃浦2个乡,建立长征镇和桃浦镇。区行政区划为10个街道3个镇。 1996年3月,新建真光路街道。同年3月,新建白丽路街道。区行政区划为12个街道3个镇。 1997年7月,撤销宜川新村、中山北路街道,建立宜川路街道。区行政区划为11个街道3个镇。 2000年5月,区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撤销曹安路、白玉路、东新路、真光路、白丽路等5个街道。 2014年12月,经市政府研究,同意设立万里街道办事处,驻地为富平路518号,长征镇行政区划作相应调整,驻地为万镇路180号;同意撤销真如镇建制,设立真如镇街道办事处,驻地为芝川路205号。
行政区划
普陀区政府驻真如镇街道大渡河路1668号。辖8个街道、2个镇:曹杨新村街道、长风新村街道、长寿路街道、甘泉路街道、石泉路街道、宜川路街道、万里街道、真如镇街道、长征镇、桃浦镇。
地理环境
普陀区位于东经121°39’,北纬31°25’,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北部。东起沪太路、彭越浦、苏州河与闸北区交界,南沿苏州河、万航渡路、长寿路、安远路与长宁、静安区毗邻,西至沪宁铁路、环浜与嘉定区接壤,北达真南路、薛家浜、灵石路与嘉定、宝山区相连。辖区内苏州河东西穿越而过,距市中心人民广场7.5公里。
普陀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 ,最冷为1月份,平均温 度5.5℃ ,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6.9℃,常年日照时数2150.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动积温5009.6℃,无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普陀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三角洲地区,属长江水系吴淞江流域,水流丰富。普陀区有大小河道等45条,长征、桃浦乡划入普陀区有大小河道、湖泊及其他水体104条(个),其中骨干河道22条,较大人工湖2个,一般河道及湖泊、水体80条个,水面积达272.2万平方米。
人口民族
2012年,全区常住人口129.2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88.38万人,全年户籍出生人口7455人,死亡人口8023人,户籍自然增长率-0.64‰,计划生育率99.25%。从1964年起,区内回民已超过5000人。1990年,区内回民为7449人。
普陀区有回族、藏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普陀区 普陀区是上海市各区县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区。早在20世纪初,来自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少数民族同胞,为逃避战乱灾荒来沪谋生,迁入区浜南地区者络绎不绝。至民国34年(1945年)5月,有2706名回族同胞来区内定居。 1949年以来,少数民族族别逐年均有增加。从1958年的11个民族增至1964年的14个民族、1982年的20个民族和1990年的31个民族。从人数讲,回族人口所占比重最大,
经济发展
综述
2015年,引进合同外资15.34亿美元,增长30.69%;实际到位外资7.09亿美元,增长15.33%。引进内资注册(认缴)资本265.96亿元,增长38.72%。总部经济快速发展,引进培育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家,累计达9家。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以功能区行使投资促进职能,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架构,市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达到17家。楼宇效能持续释放,全区重点楼宇实现税收总量69.72亿元,增长12.85%。
工业
201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6.27亿元,下降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20.52亿元,下降9.6%。规模以上通用设备制造业、印刷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分别完成产值22.38亿元、30.52亿元、29.01 亿元、22.72亿元和17.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5.4%。全区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1%,比上年下降1.63个百分点。2013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53.46亿元,下降3.8%。其中,生物医药完成产值20.35亿元,增长5.8%;新一代信息技术完成产值24.58亿元,下降8.7%。 2013年工业实现区级税收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区级税收比重为10.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84.11亿元,可比下降0.5%。
普陀区区股权投资及管理企业达到92家,募集资金126亿元。跨国采购中心结构封顶,跨国采购集团正式入驻长风。2013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2.25亿元,可比增长11.1%。实现区级税收1.45亿元,增长225.7%。年末区内主要商业银行各项存款1958.9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企业存款837.32亿元,增长8.6%;居民储蓄存款951.69亿元,增长10.6%。各项贷款791.46亿元,增长4.9%。其中,短期资金贷款213.47亿元,增长34.4%;中长期贷款314.33亿元,下降14.8%;个人住房担保贷款166.28亿元,下降1.8%。
2013年旅游业实现区级税收1.17亿元,下降0.2%。2013年住宿业完成营业收入6亿元,增长2.4 %;住宿接待116.77万人次,增长4.3 %。星级宾馆6 家,完成营业收入2.42亿元,增长3.8 %;住宿接待20.24万人次,增长7.6%。期末旅行社6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全年旅行社完成营业收入13.84亿元,增长2.2%;2013年接待游客48.36万人次,增长1.2%。全区旅游景点5个,完成营业收入1.02亿元。
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17亿元,增长9.1%。其中,商品房投资138.15亿元,增长4%;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投资23.02亿元,增长53.9%。从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投资的用途看,全年完成工业投资3.05亿元,增长83.1 %;商业投资3.22亿元,增长4.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7.14亿元,增长179.6%。
普陀区 2013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64.76亿元,可比增长7.3%。2013年实现区级税收29.5亿元,增长3.9%,占区级税收比重为47.2%,比上年下降1.64个百分点。2013年完成商品房投资138.15亿元,增长4%。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48.15 亿元,增长36.9 %;私营经济完成投资40.45亿元,下降27.4%;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完成投资5.06亿元,下降81.4%。按用途分,住宅投资75.72亿元,办公楼投资17.35亿元,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3.08亿元。2013年住宅施工面积221.14万平方米,住宅竣工面积27.94万平方米,分别下降12.6%和61%。商品房销售保持增长。2013年商品房出售5971套,增长9.9%;销售面积54.78万平方米,下降2.7%;销售金额138.06亿元,增长15%。2013年存量房成交11526套,增长31.5%;成交面积77万平方米,下降0.8%;成交金额148.03亿元,增长9.6%。
社会事业
教育
2012年,普陀区教育系统现有教育单位181所,其中中小学、幼儿园152所,中职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含1所工读学校),教育学院1所,业余大学1所,业余中专1所,社区学院1所,社区学校9所等。在校学生82605人,其中中小学生58203人。在编在职教职工7969人,其中专任教师6146人。另有离退休教职工8789人。
2012年,全区养老机构达到36家,养老床位5192张,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14个,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33个,老年人活动室216个。为21134位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科技
2012年全年获得国家、市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58项。其中,新产品计划项目8项,“火炬计划”项目3项。获得国家、市级科技创新资金支持1315万元。其中,国家创新基金支持1070万元。全年登记技术合同356份,技术合同额9.11亿元。专利申请2050 项,专利授权1541项。获得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0项。其中,科技进步奖17项,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1项。
卫生
截至2012年末,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含执业诊所和企业医疗执业机构)156个。卫生技术人员6878人。2012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207.26万人次,住院手术3.41万人次,出院病人12.18万人。2012年全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1.49岁,其中男性79.33岁,女性83.73岁;孕产妇死亡率0/10万,婴儿死亡率1.66‰。
普陀区有各级文物点40余处,涵盖工业遗产、宗教建筑、文教建筑、民居宅邸、革命史迹等各种类型。“苏州河十八湾”是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中央造币厂旧址、福新面粉厂旧址、江苏药水厂旧址、上海啤酒厂旧址、天利氮气厂旧址等近20处工业遗产。普陀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有“赤色沪西”的美称,区内留存许多工人革命运动遗址。普陀区还有着较为独特的宗教文化资源,区内不仅有上海地区现存唯一的元代地面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如寺大殿,还有闻名东南亚地区的玉佛寺、真如寺等宗教寺庙。此外,区内还发现了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元代水闸遗址,这一发现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普陀区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苏州河沿岸已建、在建的各类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和展示馆近20个,如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顾正红纪念馆、上海当代作家手稿作品收藏展示馆、上海造币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苏州河展示中心(梦清馆)、上海游艇游船展示馆、上海商标火花收藏馆、成龙电影艺术馆、工业遗址公园等,滨河博物馆走廊初具规模。普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有“赤色沪西”的美称,区内留存许多工人革命运动遗址。
普陀区内共有曹杨路普陀体育馆、北石路真如体育场、梅岭北路曹杨游泳池、平利路新健俱乐部及西乡路体育中心等5个区属体育场馆,主要用于普陀区全民健身开放工作。下属4个业余训练学校,分别是普陀区少体校、普陀区军体校、普陀区足球学校和普陀区游泳学校,主要负责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区内建有13个社区公共运动场、5家百姓健身房、7条百姓健身步道、1个百姓游泳池和覆盖全区9个街道、镇的428处百姓健身苑(点)。
交通运输
普陀区是上海西部的陆上交通要道,有上海“西大堂”之称。沪宁、沪杭两条铁路线会合于区境,设有上海西站。真南路和曹安路分别是204、312国道的起始段。沪嘉高速公路与沪宁高速公路也分别从区西北部与西部起始。市的内环线、外环线、明珠线(轨道交通)贯穿区境。 普陀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外围,内、中、外三道环线均从区内穿过,轨道交通3号线、4号线、7号线、11号线以及在建的轨道交通13号线,连接上海各中心区和邻近郊区,交通快捷方便。普陀区位于沪宁发展轴线的起点,也是上海连接长三角及内地的重要陆上门户和交通枢纽,?G2京沪高速公路和G42沪蓉高速公路从这里通向江苏等内地省份。2010年,上海西站交通枢纽工程进入了大规模建设阶段,建成后将使沪宁城际铁路与上海市轨道交通11、15号线等实现多条轨道交通线的立体“零换乘”,未来每年客流集散量将达一亿人次,成为长三角大都市“三小时”交通圈的重要保证。
风景名胜
玉佛禅寺
玉佛禅寺 普陀区的名胜古迹有:玉佛禅寺,江南名刹,以供奉白玉雕释迦牟尼坐像和卧像而得名;真如寺,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一次的真如文化庙会在此附近举行;沪西清真寺,上海较大的清真寺之一;沪西工人文化宫(西宫),全市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长风公园,全市以水秀著名的大公园,园内有建于湖底的大洋海底世界,两年一届的上海国际花卉节在此举办;此外,还有长寿公园、海棠公园、未来岛公园等。
著名人物
慧根(?―1900)玉佛寺的创建人,首任住持。 本照生卒年不详。玉佛寺第二任住持。 宏法(?-1917)玉佛寺第三任住持。 朱元冰(
1995年1月11日),现为RTA少年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