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利湿指用具有利湿作用的穴位,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针灸临床上常分为: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暑利湿及清热利湿等[1]。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癃闭、淋浊、水肿等证。有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湿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等法。参考资料[1]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71.相关文献利湿利湿治疗学术语。指用利水渗湿药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癃闭、淋浊、水肿等证。有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湿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等法。作者:滋阴利湿滋阴利湿治法之一。即治疗湿热伤阴,小便不利的方法。症见口渴饮水、小便不利、或咳嗽呕恶...
利湿指用具有利湿作用的穴位,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针灸临床上常分为: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暑利湿及清热利湿等[1]。
利湿
利湿 治疗学术语。指用利水渗湿药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癃闭、淋浊、水肿等证。有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湿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等法。 作者:
滋阴利湿
滋阴利湿 治法之一。即治疗湿热伤阴,小便不利的方法。症见口渴饮水、小便不利、或咳嗽呕恶、心烦不寐,方如猪苓汤。 作者:
利湿之剂
{湿为阴邪,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又曰,诸湿肿满,皆属於脾,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故湿每能生热,热亦能生湿,如夏热则万物润溽也,湿有自外感得者,坐卧卑湿,身受水雨也,有身内伤得者,生冷酒麵,纵恣无度,又脾虚肾虚,不能防制也,有
利湿之剂
清热利湿
清热利湿 利湿法之一。治疗下焦湿热的方法。湿热下注,或蕴结下焦,症见小腹胀满、小便浑赤、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舌苔黄腻,常用方剂如八正散。 作者:
温阳利湿
温阳利湿 治法之一。治疗阳气被水寒阻遏而小便不利的方法。如病人内停水湿,外有表寒,阳气受水寒阻遏,症见头痛、微发热、心烦口渴欲饮,或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或水肿泄泻,或痰饮咳喘,苔白腻,脉浮等,治以五苓散温阳化气,行湿利水。 作者:
清暑利湿
清暑利湿 清热法之一。治疗夏季暑湿病的方法。暑多挟湿,故清暑常须利湿。症见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或呕吐泻泄等,代表方剂如六一散。 作者:
淡渗利湿
淡渗利湿 治疗学术语。系祛湿法之一。用甘淡渗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泄泻清稀、小便不利、水肿、舌苔白、脉濡等症。常用药有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代表方剂如五苓散等。 作者:
清利湿热可止汗
实证之承气汤证、阳明湿热内盛之茵陈蒿汤证。根据脉症,这个病人当属湿热内盛导致的出汗。所以,路老在方中除了用盐知柏、生龙牡、炒麦冬、黄精滋阴止盗汗;益智仁、芡实温肾涩精止自汗之外,还用了茵陈、薏苡仁、五爪龙、黄连等清利湿热以止汗方属于阴阳双
[利湿之剂]羌活胜湿
木与防风。湿气在表头腰重(痛),发汗升阳有异功。 风能胜湿升能降,(气升则水自降。)不与行水渗湿同。〔湿气在表宜汗。又风能胜湿,故用 风药上升,使湿从汗散。羌活、独活各一钱,川芎、甘草(炙)、本、防风各五分,蔓荆 子三分。如有寒湿,加附子、
[利湿之剂]实脾
朴,虚寒阴水效堪夸。〔便 利不渴而肿胀者,为阴水。茯苓、白术(土炒)、木瓜、甘草、木香、大腹皮、草豆蔻(煨)、 附子(炒)、黑姜、浓朴(炒),加姜、枣煎。脾虚,补以苓、术、甘草;脾寒,温以蔻、附、 黑姜;脾湿,利以茯苓、大腹;脾滞,导以浓
[利湿之剂]疏凿
姜皮阳水服。(槟榔、商 陆、茯苓皮、大腹皮、椒目、赤小豆、秦艽、羌活、泽泻、木通等分,加姜皮、枣煎。艽、 羌散湿上升,通、泻泄湿下降,苓、腹、姜皮行水于皮肤,椒、豆、商、槟攻水于腹里,亦 上下表里分消之意。) 《汤头歌诀》 清 汪
[利湿之剂]萆厘清
草梢乌药益智俱。(甘草梢减半,余药等分。)或益茯苓盐煎服,(加 盐少许。)通心固肾浊精驱(遗精、白浊。萆能泄厥阴、阳明湿热,去浊厘清;乌药疏逆 气而止便数,益智固脾胃而开郁结,石菖蒲开九窍而通心,甘草梢达肾茎而止痛,使温热去 而心肾通,则
[利湿之剂]舟车
垂盆草清热利湿退黄之妙用
肝、胆、小肠经。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的功用。适用于湿热黄疸(包括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无黄疸性肝炎、以及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活动期,对降低血清转氨酶有一定的作用,且可使患者的口苦、胃口不好、小便黄赤等湿热症状减轻或是消除)、疮疡肿痛、毒蛇咬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胀矢气、神疲乏力等症状,有的在服用清利消炎药后,出现腹胀便溏等病证。因此,我们在众多消炎药中,选择红藤败酱散加入补肾、健脾药而成慢性盆腔炎方。红藤虽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但仍着重在活血通络,败酱草能败脓利湿,加入一系列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药,
淡渗利湿治湿热证
用芦根清热生津,淡渗利湿。姜良铎教授认为,芳香之品可调畅气机,淡渗之品可利湿,气行则湿行,湿行则热退,既可使阳气不受过分清热的损伤,也有利于缩短缠绵难愈的病程。若一味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品,苦寒化燥伤阴,阴愈伤则湿热更难清除。 作者:
[卷三利湿之剂]当归拈痛方
升麻葛根苍术白术甘草(炙)黄芩(酒炒)苦 参(酒炒)知母(酒炒)当归猪苓泽泻 空心服 疏风所以胜湿,健脾所以渗湿,通小便所以利湿。上下中三焦之湿尽去,则热亦解散, 而遍身之痛止矣。此不治痛,而痛自止之法也。 《医方论》 清 费伯雄
[卷三利湿之剂]实脾饮
草(炙)浓朴(姜炒)木香附子大腹皮草豆蔻木 瓜片黑姜 加姜枣煎 主治条下,有色悴声短、口不渴、二便利数语,则此症乃脾肾虚寒。当用香砂六君,合 温肾渗湿之剂。若徒事破气利湿,色悴者不更加憔悴乎。 《医方论》 清 费伯雄 公元1865年
[利湿之剂]茵陈蒿汤
陈六两,大黄二两(酒浸),栀子十四枚。茵陈发汗利水,能泄 太 栀子十五枚,甘草一两。按∶阳黄胃有瘀热者,宜下之。如发热者,则势外出而不内入,不 必汗下,惟用栀子、黄柏,清热利湿以和解之。若小便利,色白无热者,仲景作虚劳治,用 小建中汤。)
[利湿之剂第十二]升阳除湿防风汤
开诸郁,故以为君;白术甘温,茯苓甘 淡,佐之以健脾利湿;防风辛温胜湿而升阳,白芍酸寒敛阴而和脾也(刘宗浓曰∶饮食入胃 输精心肺,气必上行,然后下降;若脾胃有伤,不能上升,反下流肝肾而成泄利者,法当填 补中气 不 《医方集解》 清
张文彩清利湿热治痞满
调,舌质红绛,苔黄厚腻,脉弦滑数。辨证:痞满(中焦湿热兼气机阻滞)。治则:清利湿热,疏畅气机。方药:加味龙胆泻肝汤。黄芩15克,龙胆草10克,栀子15克,虎杖12克,茵陈15克,旋覆花12克(包),代赭石25克,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赤
[利湿之剂]五苓散
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故渴,利其湿则渴自止。)猪苓汤 (仲景)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滑石泻火 解肌,最能行水。吴鹤皋曰∶以诸药过燥,故加阿胶以存津液。)此为利湿兼泻热,黄胆(小) 便闭渴呕宁。(五苓治湿
清暑利湿莫忘六一散
利湿。主治暑湿身倦,身热烦渴,大便溏臭,小便黄少,痱子刺痒等病症。若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孕妇忌服。 暑为阳邪,暑气通于心,故伤于暑者,多见身热、心烦;暑热伤津,则见口渴;暑病每多夹湿,湿阻于里,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湿
罗艳:健脾利湿治疗代谢综合征
阳、化痰散结;胸闷脘胀,舌苔厚白腻,中焦湿性偏重者加白蔻仁、藿香以化湿;小便黄赤,口渴引饮,舌苔黄腻等中焦湿热偏盛者加栀子、天花粉以清利湿热,舌质紫黯淤血症者加丹参、地龙以增强活血化瘀之效。运脾逐湿汤已制成院内制剂,应用临床十余年,对肥胖
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治肾盂肾炎
:两侧腰酸痛,尿频色黄褐而量少刺痛,头晕痛,疲乏无力,双下肢及面部浮肿,舌质暗红苔黄厚,脉沉细。辨属湿热瘀毒阻塞下焦,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利湿,予小蓟饮子加减:小蓟、生地、蒲公英、白茅根各30克,滑石、瞿麦、赤芍、虎杖各15克,生蒲黄、当归、
利湿清热通脉巧治痛风
l/L,血糖8.6mmol/L。 痛风病虽属热痹范畴,但在临床辨治中,仍需佐以辛温之桂枝,乃取其可助方中诸药起到通阳利湿、活络宣痹之功。曾治一中年男子,患痛风,四肢小关节红肿疼痛、麻木,口干渴而不欲多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初用四妙散合防
马晓昌-祛浊利湿与活血化瘀并重
10克,川芎10克,藿香12~18克,佩兰10~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生大黄10克。全方益气活血,清瘀抗栓,利湿化浊,乃标本并治、通补兼施之剂。 方中,人参、黄芪并用,扶正益气生肌,补气行血。当归、丹参并用,调气养血,使气血各有
[卷三利湿之剂]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一钱川芎本防风甘草(炙)五分蔓荆子三分 此为治在表之湿,故独用风药。关节利则湿除矣,且属外来之浅恙,本不在健运分消之 例。 《医方论》 清 费伯雄 公元1865年
[卷二湿症]温中利湿汤
(自制) 治酒湿伤胃。阻膈欲成噎膈者。 桂枝干姜淡附子白术槟榔葛花白蔻仁(冲)鸡内金陈皮(各一钱) 水煎服。○如大便坚燥。加酒蒸大黄(三钱)大麻仁(三钱)足肿。加木香(一钱)如 酒湿成蛊者 (五六钱)煎汤代 汤剂而服。名肾气
清热利湿法治愈不育症1例
,但根源在肾,即由于肾气不足,湿热过胜,寒凝血瘀,肝郁气滞等引起不育。本案病症即因湿热过胜兼有肾气不足所致,因而治疗上予以清热利湿,兼以补肾之法,予知柏地黄丸加减。方中黄柏、丹皮、生地以清热,车前子、茯苓利湿。其中车前子具有“
利湿之剂第十二
湿为阴邪。经曰∶地之湿气盛,则害皮肉筋脉。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者,土 之气 坐 有 知人 感者 《医方集解》 清 汪昂 公元1682年
疏肝解郁清利湿热治疗痤疮80例
【关键词】 疏肝解郁;清利湿热;痤疮 痤疮是一种与内分泌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它与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工作学习紧张,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空气污染等因素
[卷三利湿之剂]五苓散
铢泽泻一两六铢半桂五钱 湿为地之气,其中人也缓,其入人也深,其为病也不可以疾而已。坐卧卑湿,汗渍雨淋, 此湿之自外来者也;多食浓腻,过嗜茶酒,此湿之自内生者也。治湿必先理脾,脾土健运, 始能渗湿,此定法也。又须分利,使浊阴从下而出,亦定法
[卷三利湿之剂]茵陈蒿汤
茵陈六两大黄二两(酒浸)栀子十四枚(炒) 凡发黄症,二便不利者,用大黄;若二便如常,当去大黄用黄连;至寒湿阴黄,则又当 于分利中用热药矣。 《医方论》 清 费伯雄 公元1865年
[卷三利湿之剂]萆厘清饮
川萆石菖蒲乌药益智仁等分甘草梢减半 入盐,食前服。 凡淋症,皆由于湿热,小便频数,其为肾虚夹热可知,但当于滋肾中加清利之药。若乌 药、益智仁之温涩,是反行禁锢而非厘清。解者谓此以疏泄为禁止,吾不谓然。 《医方论》 清 费伯雄
[利湿之剂]当归拈痛
疮疡湿热服皆应。〔 洗)、羌活、防风、升麻、猪苓、泽泻、茵陈、黄芩(酒炒)、葛根、苍术、白术(土炒)、 苦参、知母(并酒炒)、甘草(炙)。羌活通关节,防风散留湿,苦参、黄芩、茵陈、知母以 泄热,当归以和气血,升、葛助阳而升清,芩、泻泄湿而降
[利湿之剂]大橘皮汤
皮钱半,木香、 槟榔各三分,每服五钱,加姜煎。小水并入大肠,致小肠不利而大便泄泻。二散皆行水泄热 之药,加槟榔峻下,陈皮、木香理气,以利小便而实大便也。水肿亦湿热为病,故皆治之。) 《汤头歌诀》 清 汪昂 公元1644-1911年
[卷三利湿之剂]肾着汤
干姜(炮)茯苓四两甘草(炙)白术(炒)二两 方中但燥湿健脾,而不用温肾之药。缘此症乃积湿下注于肾,非肾之寒水为病也。若虚 寒之体,即少加附子、杜仲亦可。 《医方论》 清 费伯雄 公元1865年
[卷三利湿之剂]防己饮
防己木通槟榔生地(酒炒)川芎(炒)白术(炒)苍术(盐炒)黄柏(酒 炒)甘草梢犀角 食前服。 湿热为病,不宜调补,亦不宜攻下。此方于健脾燥湿中,寓滋阴凉血之法,最为合度。 《医方论》 清 费伯雄 公元1865年
[利湿之剂]肾着汤
》)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 、茯苓各四两,炙甘草、白术(炒)各二两。数药行水补土,此湿邪在经而未入腑脏者。〕 黄防己(汤,《金匮》)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黄 、防己各
[利湿之剂]八正
小腹急满。木通、灯草、瞿麦降心 火人小肠,车前清肝火入膀胱,栀子泻三焦郁火,大黄、滑石泻火利水之捷药,蓄利便涌 淋,草梢入茎止痛。虽治下焦,而不专于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 《汤头歌诀》 清 汪昂 公元1644-1911年
[卷三利湿之剂]猪苓汤
猪苓泽泻茯苓滑石阿胶各一两 五苓散治湿浊不化,故用术桂,以通阳而化浊;猪苓汤治阳邪入里,故用滑石、阿胶, 以降热而存津。至于统治少阴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乃借泻膀胱以清肾脏, 是活用之法,而非正治也。 《医方论
[卷三利湿之剂]八正散
车前子木通瞿麦蓄甘草梢栀子(炒黑)滑石大黄 加灯草煎。 此方治实火下注小肠、膀胱者则可。若阴虚夹湿火之体,盒饭去大黄,加天冬、丹参、 丹皮 《医方论》 清 费伯雄 公元1865年
[卷三利湿之剂]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生姜二两 茯苓宜于独重,以其能渗湿安神也。姜桂性温,开解腠理,能逐水气从毛窍而出,用甘 草以补土和中,方法特妙。 《医方论》 清 费伯雄 公元1865年
[利湿之剂第十二]禹功散
(子和) 治寒湿水疝,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囊如水晶,阴汗不绝,谓之水疝,盖得之醉后, 而 黑牵牛(四两)茴香(一两,炒。)为末。每一钱,姜汁调下。或加木香一两。 此足少阴、太阳药也。牵牛辛烈,能达右肾命门,走精隧,行水泄湿,兼通大肠风秘
[卷三利湿之剂]防己黄汤
防己黄一两白术七钱五分甘草五钱(炙) 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去风先养血,治湿先健脾,此一定之法。此症乃风与水相乘,非血虚生风之比。故但用 治风逐水健脾之药,而不必加血药。但得水气去而腠理实,则风水亦不能独留矣。 《医方论》
[卷三利湿之剂]中满分消丸
砂仁二钱干姜二钱姜黄人参白术(炒)甘草(炙) 猪苓一钱 蒸饼丸,焙热服。 中满分消丸,解者谓治热胀,此不过脾胃失职,积湿所化之热耳,并非实火也。若有实 火,则水气安得横行,浊阴岂得复盛乎?惟其寓补脾胃之法于分消解散之中,不伤元气,极 为正
[卷三利湿之剂]五皮饮
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 此亦为水邪客于皮肤而设。以其病不在上,故不用发汗逐水之法,而但利小便也。 《医方论》 清 费伯雄 公元1865年
[卷三利湿之剂]琥珀散
滑石二钱琥珀木通蓄木香当归郁金(炒)一钱 为末服。 上焦之热下注小肠、膀胱,精道与溺道混淆,故成淋症。此于清利中少加气药,以厘清 浊, 《医方论》 清 费伯雄 公元1865年